為何各家爭食電動車產業大餅??
消費電子大廠Sony在這次CES電子展中推出一輛名為Vision S的電動概念車,展示其先進電子技術,像是車上裝載33個感測器,比目前Tesla電動車Model S還多,Sony表示Vision S結合高度成熟的固態光達、成像、AI運算、雲端運算、無線通訊等技術,讓新車具備更先進、更安全的自動駕駛技術,加上出色性能,可說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車迷不禁發問:電動車將是未來主流、是塊超級市場大餅?還是電動車的製造門檻其實很低?所以吸引許多以往跟汽車產業完全沾不上邊的公司跑來做電動車?
依照先前以生產吸塵器與循環扇出名的Dyson戴森也曾經大舉招兵買馬進軍電動車產業,後來又突然宣布停止電動車計畫,認賠退出,感覺上進軍電動車產業似乎人人有機會,卻又個個沒把握,這是怎麼回事?
如果單純看電動車的結構,少了內燃機、少了變速箱,只要用碳纖維、鋁合金等輕質物料打造車架,將電池組設計在車身下半部,前後軸裝上電動馬達,就能打造出一輛電動車,只要未來充電設施普及,電池組成本降低,鋁合金車架成本降低,電動車就能成為人人買得起的車種,所以吸引許多非傳統車廠的新創公司或3C廠商加入,但真的那麼容易嗎?
充電設施、充電速度、電池續航力是目前電動車發展的瓶頸,而電動車不可缺少的AI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更是個大錢坑,包括成本高昂的各式感測器,AI自駕技術的作業系統等,這些都是很燒錢的項目,如果沒有足夠資本去燒並持續創新,很可能費盡心力開發出來的電動車已經比同級競爭對手落後好幾個世代,消費者當然不願買單,那麼車廠的營運就會出問題,也因此我們會看到三不五時就有新公司宣布跳進電動車產業,沒多久又默默退場的現象了!
更多精彩的報導
車內食物異味該如何消除?試試這幾種方法!
保有舊車還是換開新車? 視自身用車需求與預算多寡而定
(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