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車新選擇!2018鈴木Suzuki4代Swift試駕
Suzuki第4代Swift,一款同級車中極致微型、極致典雅、外觀再進化的樂趣級小車,其不僅是近年來鈴木家最具代表性的車款之一。2004年後當台灣進入後Solio時代一肩扛起當家神主牌的位份,自2代國產導入、3代進口化至今,可謂是Suzuki旗下相當熱銷的作品。而如今4代目的生成除了是全新陣容輪番上陣之外,也不免讓人想要細細檢視這款當家人氣小車是否有更為顯著的進步,本次開箱試駕的課題也莫過於此……。
事實上,如同不少引進台灣的車款,Swift在台也是獨缺第1代,不過當時2000年發表的1代Swift其海外名稱正是Suzuki近年引進的另一款車Ignis,也就是說Swift和Ignis可謂是系出同源。但如同後來的演變,Ignis在外型上走向方正的5門掀背格局;而Swift則往Mini Cooper化發展,流線、緊湊且略為復古,加上引擎陣容不同,各有各的支持者。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第1代的Swift / Ignis採用的是Wagon R+的底盤平台,而Wagon R+這款車就是後來Suzuki鈴木旗下的Solio,顧就某方面來說彼此之間的淵遠可是比想像中來得深厚喲!
不過當咱們將目光拉回到眼前的這輛4代Swift時,可以發現就外觀來看其實比起過往還更加圓潤,尤其是將車頭幾近包覆的前保桿設計,只流出橫柵式的黑色水箱護罩和做為造型區隔的類下氣壩式的黑色凹陷處,看來跟前代比起確實有著明顯的不同。個人認為4代Swift營造的是較為可愛的氛圍,仿蜻蜓的造型設計透過下方黑色凹陷區隔出類似下擾流般的造型,並順著霧燈略為突起,或許少了點跑格卻多了一分玩味。
LED日行燈順著燈組下緣往上勾勒,並以魚眼H4燈組來進行照明。雖然未能全面LED化但也還算精緻。
橫柵式的水箱護罩就4代Swift來說可謂是一大特色,儘管初見著時有些看不習慣,但久了之後覺得還蠻俏皮的,讓車頭形成了有點像以前假面騎士龍騎的感覺,雖然Swift明顯沒那麼尖銳就是。
打開引擎蓋後,本次大改款所採用的1.0升Boosterjet缸內直噴渦輪增壓引擎便靜境地躺臥其中,並在上頭飾蓋拆下後露出本來的樣貌。採用3缸的好處是引擎體積頓時小了許多,畢竟少了1個汽缸從重量到成本都有明顯的優勢,加上近年渦輪化的路線這種小排氣量渦輪引擎本來就屬乎吃香,不僅省油省稅金還有著媲美4缸NA引擎的實力,111ps/5,500rpm的最大馬力以及於1,500-4,000rpm可展出16.3kgm的扭力峰值,就現行同級小車來說雖稱不上是頂尖卻也是個中翹楚,唯一必須留意的是3缸引擎天生便因為運轉時難以平衡而容易產生震動,即使在這引擎腳已經相當優化的年代也容易感受到這項先天物理限制,因此4代Swift的駕駛必須能夠接受停紅燈、起步時從踏板感受到的些微震動感,甚至停在路旁未熄火都覺得車子有些為抖動,但這特性並不代表Swift不好開,相反地可以在這電子化倍增的年代感受到過往的那種機械樂趣。
另外從側邊來看,Suzuki在4代Swift身上搭載了由Mikuni所打造的機件,儘管這間不太算是主流廠家,但其產品品質仍有一定的水準,並從像電子控制節氣門、樹脂進氣岐管,乃至油門踏板皆有涉獵,因此就某方面來說這款車還算是好料上身,加上電瓶採用一般常見46B24J的規格,長期來看養護成本也比想像中還要來得低,而這也是Suzuki長年以來的造車堅持。
4代Swift全長3,840mm、寬1,735mm、高1,480mm,以及2,450mm的軸距雖然維持在與過往無太大差異的體格,唯車身整體來說比上一代低扁了些,但令人驚豔的是一方面是由於引擎減重的關係,另外則是車體在維持一定剛性水準下而進行輕量化,讓4代Swift有著僅940kg的車重,和3代採用1.2NA引擎的小改款版本相比足足輕減了85kg,加上引擎及6速自排變速箱的效率,使其本身有著不容小覷的油耗水準。如果鈴木家旗下採用同顆引擎的Baleno來看,平均油耗落在18.2km/h的水準,相信在4代Swift身上應該能有更顯著的突破。
另外要提及的一點是,基於讓車側看起來更具跑格,Suzuki第4代Swift在擁有懸浮式的車頂設計之餘將後門門把以霧黑色隱藏在門邊上緣,這樣不僅能讓車頂擁有流利的跳色可能性,也讓整體看來更為動感。
比較可惜的是前車擋風玻璃並非是外嵌式,但基於掀背車的慣例後頭自然採用外嵌設計,算是相當細微的造車細節。
輪圈的部分則為16吋,輪胎尺寸為185/55R16,明顯是因應燃油經濟性所提供的扁平比。也因此輪胎為Bridgestone旗下的Ecopia EP150環保節能胎,標榜低滾動阻力、轉動阻力系數僅為 8.6。
相較於車頭和車側設計,Suzuki第4代Swift的車尾線條就顯得沒那麼搶眼,但很明顯地比起上一代仍圓潤了不少。不過個人是還蠻滿意車牌位於保桿的設計,這讓後車廂蓋看起來更為整體,並能與後葉子板上外擴的後輪拱延伸線條連成一氣。
儘管Suzuki第4代Swift並未形塑明顯的大尾翼,但後擋風玻璃上緣仍做出微翹類似小鴨尾的設計,第三煞車燈及雨刷水噴頭陳列其上,就算不特別加裝尾翼也具備一定程度的美感。
打開後車廂可以看到原廠便搭配了紙草纖維的遮物板,和一些國產車相比連這種小東西都得額外加購來說確實靠譜了不少。然而基於後懸吊為扭力樑的設計,Suzuki第4代Swift的後車廂形成一完整且頗具規模的平面,並基於深度的緣故換得265L的置物容量,就這款不是特別標榜空間的小車來說已經屬乎得宜。
不過後車廂底板材質倒是有點輕薄,不太適合會將重量集中於一點的重物,個人認為這還有再進步的空間。
底板掀起後則是補胎工具組,基於輕量化的緣故Suzuki第4代Swift取消了備胎設計,但比起換胎,自己補胎搞不好還比較簡單。
另外要提及的一點是,Suzuki第4代Swift的車漆處理得相當得宜,這點確實評價上頗為加分。像這種後車廂蓋的轉軸處有些車款會出現一種莫名的粗糙,但鈴木家的車在此部分倒是相當得當,把握了些不太會一般人不太會留意的細節。
不過或許是因為後車廂深度的緣故,Suzuki第4代Swift在6/4分離座椅放倒的情況下無法呈現一完整的平面,並呈現相當的高度落差,這點就顯得稍微有些可惜,當然這點也得視車主如何應用,畢竟一般來說後座放倒的使用機率並沒有那麼的高。
只是當後座立起時,Suzuki第4代Swift的乘坐空間固然緊湊卻有著一定程度的水準,加上3頭枕、3組三點式安全帶與6氣囊的設計讓這款車擁有相當的安全性,只能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或許後座並未有太多的裝飾,可也屬乎實用。
然而另一點可惜的是後果嶺未能平整化,但就高度來說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因此後中央座椅不至於形同虛設,就一般來說出遊來說要乘坐5人仍是相當得宜。
不過相較於後座,前座的設計則是精彩了許多。呼應車外的設計,Suzuki第4代Swift的圓潤也同樣於中控台上呈現,不論是空調出風口、空調面板,乃至儀表板等皆呈現明顯的圓形,而中央音響主機的位置則是略為傾斜的駕駛導向,但整體來說依然屬於對稱形式。
而白色類似珍珠色的飾板則是本次Suzuki第4代Swift的特別之處,連同前門皆統一呈現。所以說按照這般內裝,反正都是懸浮車頂了,就算沒有全車白色,
車頂的部分好像以白色呈現也是剛好而已,而且白車的冷房效果好像還比較好耶!
中控台上值得一提的部分還不只這些,三環式的空調面板其中央的部分為一經顯示的資訊幕,並透過左右旋鈕及中央4顆按鍵與左旋鈕上的2顆按鍵控制,看來不僅簡約卻又有一定程度的精緻,整體來說包含按鍵和旋鈕的觸感具備一定程度的質感。
有趣的是Suzuki第4代Swift就連下方的USB及12V插孔蓋也設計成圓形的掀蓋狀,透過細節堆疊出專屬於這款車的美感,只能說鈴木確實是打造日系小車的專家品牌。
不過雖然Suzuki第4代Swift圓得很明顯,但方向盤卻不是呈現完整的圓形,類賽車式的D字運動方向盤陳列其中,並可透過換檔撥片切換檔位,這點在本次於山路開箱試駕時特別感到好用。而為什麼會有此般體悟,接著看下去就知道了……。
本次開箱試駕選擇的是適合鋼砲車款的山道實測,雖然Suzuki第4代Swift其性能只是屬於一般的小車,並搭配前麥花臣附防傾桿、後扭力樑的懸吊,但就這款車來說卻已經具備一定的剛性和過彎水準。側傾的抑制不僅得宜,底盤也比想像中來得厚實,這確實是在一般日系小車上相當難能可貴之處。
也因此駕駛Suzuki第4代Swift在山路上悠遊時可以發現並不會有那種莫名的左右晃動,整體感受還算穩定,儘管懸吊設定仍是偏向舒適性卻能幫助輪胎合理地抓在地面上。或許平心而論這款車離殺彎神器還有一段距離,但不可否認良好的體質加上改裝強化後將具備不容小覷的可能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外界皆相當看好4代Swift的Sport版本,正是所謂買車要買好體質的道理。
不過當然4代Swift離滿分還有一段距離,一方面是方向盤的指向性還需要再加強,但已經具備該有的水準;再者則是動力反映的部分,尤其山道上坡就會感覺到有點接不上力,這時候透過換檔撥片進入手排模式時則可排除這方面的問題,儘管變速箱的換檔速度及邏輯還有進步空間,但透過撥片操作仍可以讓這款配備1.0小排氣量渦輪車款達到該有的節奏和腳步,至於下坡嘛……就能感受到這款車的好玩之處了。
經歷了本次的開箱試駕,或許1.0版本的Suzuki第4代Swift未見鋼砲的「格」,卻有著鋼砲的「調」。從調性上來看鈴木家意圖打造出一款媲美歐系小車的次緊湊車款,但基於市場考量仍賦與了備具燃油優勢的性能,這算是妥協下的折衷做法,因此在不錯的本質下,4代Swift是輛適合入手後進行個性化調整的車款,想要殺可以更殺、視覺系要加強也能玩得出色,這也正是這款車一路走來的訴求,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要玩,這輛車可以讓人玩得頗為開心的唷!
▼不能錯過的文章
東芝發表充電電池新技術 充電6分鐘可行駛320公里!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那些年,車廠曾出過的那些事……
(13052)